太湖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新闻频道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556-4568989
  • 广告
  • 太湖七大美食,你都知道吗?

    2019-01-22 09:21:58

    来源:禅源太湖   作者:禅源太湖

    阅读:14344

    评论:0

    举报

    [摘要] 1、挂面挂面是一种手工制作的面条。二尺来长,细如发丝。它虽没有现在小店里卖的面条那么光洁白嫩,但口味却胜过十倍,无论是蒸还是煮,都让人觉得香气氤氲,味鲜无比。挂面的制作比较复杂,工序较多。先将小麦淘沙、洗净、晒干,然后用石磨磨粉。过去推石磨是一件非常吃累的苦力活,用两根三尺来长的圆木绑在磨手上,两个健

    1、挂面

    挂面是一种手工制作的面条。二尺来长,细如发丝。它虽没有现在小店里卖的面条那么光洁白嫩,但口味却胜过十倍,无论是蒸还是煮,都让人觉得香气氤氲,味鲜无比。


    挂面的制作比较复杂,工序较多。先将小麦淘沙、洗净、晒干,然后用石磨磨粉。过去推石磨是一件非常吃累的苦力活,用两根三尺来长的圆木绑在磨手上,两个健壮的劳力将圆木横在胸前,绕着斗笠般大小的石磨做逆时针方向推磨。尽管两个人一天到晚马不停蹄地推呀推,推得晕头转向,可一天下来也不能磨出几十斤面粉。不像现在的磨粉机出粉快,眨眼工夫,一袋小麦就磨完了。用石磨磨出的粉,麦麸夹在其间,须用筛箩过滤,筛去麦麸。新鲜的面粉就准备好了。石磨磨出的面粉,有筋道,做出的面条有原始的麦香味,久煮不糊。

    1.jpg

    揉面是制作挂面最辛苦而且又最为复杂的一道工序。兑水和拌盐是关键的环节。水倒多了,面和稀了,面条搬不上架,水兑少了,面坨硬了,拉不动。拌盐也是如此,要咸淡适中。视每次面粉的数量,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按一定的比例,适时增减盐的数量。天刚亮,做面师傅就得起床,用秤称好头天磨好的粉,倒入面钵,按比例将精盐拌入面粉,加冷水调和,用手不停地使劲揉搓。将面粉揉成了一个软软的大面团。


    吃过早饭,制面人在面箱前摆两条长板凳,将面钵里的面团拉直、拉长,一截一截地绕在两根筷子粗的竹棍上,放进面箱里。然后,搬出面架,放到太阳底下,面架上有许多小孔,将面箱里的面棍一根根地插入面架孔,稍后,慢慢地用力拉扯面棍,面棍上的面条越扯越长,越扯越细。就着太阳晒干。远远望去,如一条条白色的长毛巾悬挂在空中,煞是招人惹眼。到了半下午,面条就可以下架。


    制面人将竹匾放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面棍从面架上取下来,一层层地铺在竹匾里。这时,来买面或用小麦换面的人,拎着笸箩,迫不及待地将面条装入笸箩,待师傅过秤之后拎回家去。

    2.jpg

    粮食紧缺的年代,挂面虽然好吃,但人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买挂面,或用麦子换挂面的,除非是为了送亲戚家的月子礼、做屋礼、生日礼,或是家里来了贵客,主人为了招待客人,才舍得下一碗挂面,煎一个鸡蛋饼。客人吃到有煎鸡蛋饼的挂面感到非常的满足。


    如今,生活富裕,在超市里能买到各种各样的精细面条,但吃起来鲜香可口、筋道有味的还是挂面。人们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下一碗面条,过生日的时候吃面条叫吃长寿面,坐月子时吃面条叫月子面。饭店里有炒面、蒸面、煮面、凉面,风味、口味各不相同,等着人们去品尝。

    2、状元糕

    嘉庆元年(1796),朝廷为庆贺嘉庆皇帝登基,特开丙辰恩科会试。赵文楷第三次进京赶考。从太湖县景宁乡(今北中镇)进京,一路舟车劳顿,要经历个把月的时间。赵文楷的母亲心疼儿子,舍不得儿子在路上受饿,特意用米粉和芝麻做了一种小糕点,让赵文楷带着上路。赵文楷到了京城,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中,以其学富五车的深厚功底,扎根农村形成的民本思想,游学当幕宾了解的官场现状,加之诗人特有的激情文采,使他的文章策对有理有据,精采出众,受到主考官纪晓岚(兵部尚书)、余士松(左都御史)的赞许,皇上的首肯,最终夺取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实现了“志在高科”的夙愿。

    3.jpg

    嘉庆帝御批称赞赵文楷:“文楷佳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一时荣耀乡里,在长河两岸传为佳话。赵文楷从小求学、游历、赶考,走南闯北,吃尽了苦头。到京城后,依然不忘太湖乡间的生活,尤其怀念赶考时母亲为他做的发糕,遂写信问母亲制作过程,叫厨子仿做,果然香甜可口、松脆细软,回味绵长。赵文楷让厨子专门制作了一些发糕,进贡给嘉庆帝品尝,没想到皇帝吃了龙颜大悦,喜笑颜开,遂命名为状元糕。

    在太湖民间乡坊,人们遇到喜庆的事或遇时令节日,都会制作状元糕,在乡间还有专门的制作模具,做成状元帽子的形状,真是名符其实的状元糕。在赵朴初先生的故乡寺前镇,有新女婿上门,姑娘出嫁,小孩赶考,还保持着做状元糕的习惯,预示着喜庆和吉祥。

    3、臭豆渣

    喜欢吃臭豆腐的人,去弥陀,别忘了尝尝弥陀臭豆渣。弥陀山区人家,打豆腐的时候,将豆渣用水蒸煮后,和上面粉,做成一个个米粑的形状,待长出霉后,放在屋顶上,日晒夜露,吸取大自然的精华,晒干后可食用。晒好后,在锅里放了香油烧开,加上蒜沫姜沫一炝,舀进一勺发臭的豆渣,再倒进新鲜的碎辣椒,轻轻翻炒就可以出锅了。撒点葱花端上桌食用,是下饭的好菜。

    5.jpg


    相传安徽厨师曾把臭豆渣贡奉给慈禧食用,竟然受到了慈禧的奖赏,并从安徽请来善做臭豆渣的师傅,专门为慈禧制作臭豆渣。


    臭豆渣拌饭,特别爽口。舀一勺豆渣,放在热饭里一拌,香气慢慢溢上来,让人馋得淌口水,吃一大口,特别的鲜香,很过瘾。有点臭,但不难闻,味蕾感觉很香,接着还有微辣的感觉,品咂之间,又有鲜香的味道。一边嚼一边忍不住闭上眼睛,回味无穷,只想戛然而止,停留在这种玄妙的感觉里。

    6.jpg


    太湖臭豆渣是弥陀人发明的,早年,大山里交通闭塞,人们连食盐也从几十里的山外由脚夫挑来,盐精贵,加上山里雾气潮湿重,因而山里人下饭菜以辣的食物为主,化腐朽为神奇,也可说是弥陀人对太湖乡土美食的一大贡献。山里菜山里味,也最能吃出大山里的风情、文化与真味。


    营养学家认为,被人们看不起眼的豆渣,实际上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粗纤维素等,占大豆营养的46%,这就是说,大豆的近一半营养物质被人们忽略了,它低热、低脂,是“三高”患者的理想食品。

    4、弥陀豆粑

    弥陀豆粑是太湖一种历史悠久的名产,传说起源于唐贞观年间,与太湖的弥陀寺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据说是当时寺院气势恢宏,僧尼众多,而豆粑则为主食。也用作馈赠给香客礼品。是用籼米加绿豆、黄豆、荞麦、芝麻等原料纯手工操作制成,色泽微黄,滋味鲜美,口感绵软,营美丰富。豆粑晒干能保留半年以上的时间,便于携带、保存。可煮、炒、蒸、焖,有健胃作用。 

    7.jpg


    太湖山区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豆粑的动人传说, 据说太平天国失败后,英王陈玉成部下的一个探马,因逃避清军捉拿,携带女儿躲到太湖西北的深山里,结草为庵,垦荒造田,闲时习武防身。可是当地有一乡绅于春耕之际,纠集20多人,径自到这家父女田里来做田栽秧,口说帮忙,实欲霸占。机灵的探马之女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提了一壶茶水来到田头。她一边说感谢父老乡邻相助,一边为他们端茶递水。在刚做成的湿泥田埂上,她走来走去,身轻如燕,竟不留半点脚印。正当人们瞠目结舌之际,她又轻轻一跃,盘腿坐在田中央的一部木耙的柄顶上,一边摘下梳子梳头,一边许诺给栽秧人送午饭。回到家里,她倒出坛坛罐罐里的大米和杂粮,全部合在一起仅够20多人吃一顿。但这样的饭该怎样做呢?实在令她犯难,无奈只得将它全浸入水中,再磨成浆,放在锅里烫成薄饼,然后送到田边。这20多个人可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稀罕好吃的东西,个个啧啧称赞。田插好后,一方无可奈何,一方有意道谢。此后,那个乡绅再也不敢生夺田之念,父女俩与当地人也相安无事了。从此,这一带也就有了烫豆粑的习惯,并逐渐扩展开来。


    制作豆粑是太湖农村冬季的一件大事。选质量上乘的籼米制出的豆粑才有韧性,先把精选好的原料添水浸泡14小时左右,按10斤籼米配3斤杂粮(如绿豆、黄豆、荞麦、芝麻等)的比例,拌和均匀后按5:1兑好水磨浆。豆粑浆磨成了,接着就是烫豆粑了。烫豆粑约需五、六个人配合才行,首先要安排一个有经验的人,站在锅边,等锅烧红后用丝瓜莆蘸油擦锅,然后用长柄瓢舀半瓢豆粑浆,沿锅边均匀倒上薄薄一层,有空缺的地方用河蚌壳或刷子迅速刷匀,使薄饼厚度一致。约五分钟,一张豆粑饼就烫好了。之后把烫好的豆粑饼铺在倒放过来的竹筲箕上,由等候在旁边的人快速端走,把它放到扁平晒筐中冷却。豆粑饼冷却后便折成长一尺五寸宽一寸半的条状,交给另一个人切成条状豆粑。接下来就把切好的细条状豆粑放到晒筐里晾晒,直到晒干为止。 

    8.jpg


    太湖乡间过年烫豆粑的习俗是非常盛行而隆重的。由于烫得多,工序也多,三两个人手是不够的,为此一个屋场往往搞联合行动。每年腊月一到,全屋场商定各家烫豆粑日期,然后逐户进行。一般每家都要烫上两三百斤粮食的豆粑,以便吃到来年的端午节前后。被轮到烫豆粑的人家要提前做好打扫卫生、准备器具、清理场地工作。


    届时很多人集中于一家,淘洗的、磨浆的、和浆的、锅上的、灶下的、传送的、操刀的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的流水线,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人一般没有固定分工,只做一些应急、跑腿、调度、传唤等零杂活,但也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主人看似漫不经心,可是他却在非常认真地执行技术监督与质量检查的任务。烫豆粑时,男男女女,嬉笑声、调侃声不绝于耳,煞是热闹。这也是全屋场的大姑娘、小媳妇大显身手、炫耀自己的绝好机会,谁心灵,谁手巧,谁最能干,谁最能说会道,都想得到他人的夸奖。


    烫豆粑的每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比如,烧火的不内行,会把豆粑烫焦;操刀的不老练,会把豆粑切得粗细不匀,甚至会出现半刀或连刀。如果主人发现谁在技术上达不到要求,一定会委婉地把她替换下来。就这样热热闹闹、忙忙碌碌从清早持续到次日凌晨方告结束。天一亮,主人一定差派孩子们提上满满一篮新鲜的整张豆粑,送往亲戚朋友,尽管亲戚家翌日也可能要将自家制作的新鲜豆粑送过来,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过年的气氛也就在这互送豆粑中逐渐浓厚起来。

    9.jpg


    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前,农村粮食比较紧缺,人们一般都是将豆粑掺上青菜煮着吃,只有贵客、稀客登门,才舍得给客人炒上一碗纯豆粑。如果加上两个荷包蛋,或用腊肉焖豆粑,那一定是招待非常尊贵之客。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市场经济的搞活,你只要到太湖,随时随地都可以吃到新鲜的太湖豆粑。甚至远离故乡的太湖人,每到年头岁尾,都会收到一大袋从老家捎来的晒干了的太湖豆粑。


    豆粑主要有三种吃法:一种是鲜豆粑丝佐以肉丝和萝卜丝热炒。鲜炒豆粑味道最鲜美,如果炒时有点锅巴则更香。另一种吃法是晒干豆粑水煮。待水沸后将干豆粑下锅煮几分钟,加点青菜,则更清香诱人,入口酥滑而不腻。 还有一种就是炒干豆粑,即先将干豆粑用温水浸泡几分钟后,使其变软,滤水备用;在浸泡豆粑的时候,可将切好的肉丝、姜丝、萝卜丝(青菜或鲜笋亦可)炒至六成熟,所需盐全放在菜中,然后将准备好的豆粑均匀地铺在上面,添上少量水焖约五分钟;再洒些蒜叶,用锅铲或筷子轻轻拌匀后淋上猪油或麻油;最后合上锅盖小火焖一会,让其烧出锅巴则最香,令人垂涎欲滴。这种炒豆粑可作下酒菜或主食,也是芬芳齿颊,回味无穷的。

    5、弥陀生条

    太湖弥陀生条采用优质黄豆、精制菜籽油手工制作而成。如果黄豆是陈年的或者菜油掺了杂质是炸不成的,要么炸出来是四方的,而不是圆柱形的。生条的品质还与所用的井水有关,水质不好是难出好生条的。

    10.jpg

    弥陀生条油润,吃起来软滑,有大豆香和菜油香。又称为“豆果”、“参条”,是弥陀的特产之一,历史悠久,享誉全国。弥陀生条价格从过去就一直与猪肉价格相当,因为其产量不高,所以贵些。

    11.jpg

    弥陀生条操作程序为破壳、去壳、浸泡、清洗、磨浆、煮浆、点卤、上榨、切坯、下锅等,另外还有炒膏。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炒膏、点卤和下锅。弥陀的生条产地主要是界岭村(原柳树村),李坳朱家油坊有几家,弥陀街上有位余师傅,都是炸生条的好手。

    12.jpg

    弥陀生条既是冬季下火锅的最好配料,又可以与其他食品放在一起炒、炸、煮、烧。放入生条的菜肴犹如锦上添花。生条入口柔滑,令食者回味无穷,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好礼品。

    6、水萩粑


    三月,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田间地头的野菜开始生长。水萩,阳光下的吟唱者,在田埂上轻歌曼舞。柔和的风,传递着水萩的清香。


    水萩,叶小微圆,嫩绿厚实,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貌似野菊。


    在冬天,很难寻觅到水萩,它潜伏着。在枯草间,在冰霜里,在油菜里,蛰伏了一冬的水萩,被阳光照拂,被春露浸润,被春风挑逗,密密匝匝地长得特欢。生长在尚未翻耕的早稻田里的,颜色深些个头大的,是田水萩;在山边地头的,是山水萩

    13.jpg

    水萩,必须在刚出地面时掐其嫩苗食用才鲜美。水萩采回来后,用剪刀一棵棵地剪除根部,留下嫩嫩的茎叶,反复洗净后切碎,准备做水萩粑。把细碎的水萩倒进籼米粉里,再掺少许糯米粉,增加糍性。在乡村有些地方做水萩粑很讲究,把水萩和粉拌匀后,放在舂米的碓里反复舂成泥状,才能做粑。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做水萩粑时会包上各种粑芯,味道更美。特别是用葱蒜酱干腊肉做的粑芯,出笼后油光水滑,香气扑鼻,吃起来口舌生香,回味无穷。蒸的水萩粑细糯柔软,易消化;还有一种是把粑放在贴锅上烤熟的,放点香油,用小火将粑烤至两面微黄。这种烤水萩粑适合年轻人,吃起来嘴角流油,香脆硬朗,有咬嚼,回味更绵长。

    14.jpg


    一到三月,在太湖的城镇乡村,到处都能见到水萩粑。早晨天一亮,街上就有“水萩粑”的叫卖声,把你从沉沉的梦中喊醒,为你奉上香甜的水萩粑。


    在乡村,人们做水萩粑,互赠亲朋好友,表达最淳朴的祝福。巧手的女人,会把水萩粑做成各种形状,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捧在手心半天舍不得吃。有的人家还将水萩放在开水中烫一下,去掉青气,用香油炒着吃,或者加些肉沫,包饺子吃,都是难得的美味。

    15.jpg

    “青绿济荒春卷叶,金黄放野梦拈花”。水萩,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寄予着人们返朴自然的生命本真。在幸福的今天,水菊的清香更加的悠远绵长。

    7、乡间细粉丝

    在太湖乡间,人们喜欢线粉丝。“线”,做动词用,就是“做”的意思。线粉丝,也就是做粉丝的意思。这种粉丝的原料是红薯,做出来的粉丝细腻柔润,清爽可口,是纯正的乡村美味。

    16.jpg


    线粉丝这种传统手艺,七十年代在农村很流行。改革开放后,市场商品丰富,各种食品几乎应有尽有,于是乡下的山芋粉丝逐渐消失了。近几年,由于各种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安全总有些让人不放心,加上人们的怀旧情结,于是,这种几乎销声匿迹的传统粉丝又重新流行起来。


    线粉丝的原料是山芋粉。线粉丝的工具很简单,一套木架子,几把粗细不同的铁制推梳。线粉丝首先是和浆,取适量山芋粉添加适量冷水,反复搅拌,使之充分化开以备用。然后是蒸浆,把打湿的包袱铺在蒸笼底上,锅里的水烧开后,开始了线粉丝的第一道工序蒸浆。将和好的山芋粉浆每次取一小碗,均匀倒在蒸浆蒸笼上的包袱里。然后盖上锅盖,蒸六七分钟左右。此后,反复添加,直到和浆用完蒸熟为止。

    17.jpg

            蒸好的和浆成了一整块青褐色山芋粉粑。把蒸好的大块山芋粑充分凉透(一般大概需要二十四小时),再上架,把凉透的山芋粉粑上架夹紧,用铁制推梳在山芋粉粑上推梳(用力要均匀),粉丝就做出来了。这种粉丝既漂亮也吃的放心,是真正的绿色生态食品。把推出来的粉丝晾晒一天后扎成一个个小束,等到完全晒干后,收藏备用。


    下雪天,拿出储备的红薯粉丝,加入炖好的肉汤一起煮,香味绵长,越吃越有筋道,回味无穷,一碗粉丝吃下去,身心都暖和了,若加上点辣子,味道更美。配上辣椒韭菜一起小炒,也是别具风情的小吃。


    关键词: 太湖 七大 美食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
        财付通在线支付
        银联在线支付
        paypal在线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