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新闻频道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556-4568989
  • 广告
  • 太湖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9-11-01 15:48:23

    来源:太湖县人民政府网

    阅读:32058

    评论:0

    举报

    [摘要] 金秋到处丰收景,秋分逢时艳阳天。 饱满的油茶果、瓜蒌缀满枝头,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水产场里鱼跃满仓,综合种养福泽农家……熙湖大地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诉说着春华秋实的喜悦。秋分时节,记者走边寨山乡,入水乡田园,访村组民居,无处不感受到70年来,在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阳光照耀下,我县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金秋到处丰收景,秋分逢时艳阳天。


      饱满的油茶果、瓜蒌缀满枝头,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水产场里鱼跃满仓,综合种养福泽农家……熙湖大地到处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诉说着春华秋实的喜悦。秋分时节,记者走边寨山乡,入水乡田园,访村组民居,无处不感受到70年来,在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阳光照耀下,我县农业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提升着广大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10302248102221_6nHjDINO.jpg

     

    “塘坝沿渠兴柳绿,高楼依路对联红。水乡山寨家家乐,茶岭桑田业业兴。科技惠农钱袋鼓,铁牛耕种谷仓盈。三大革命村居美,幸福指数节节高。移风易俗乡风好,文明家庭乐陶陶。谢恩上网歌仁政,衣食无忧颂太平”。


    201910302248112222_9nHf1IeF.jpg

      

    正如徐桥镇诗词学会的王启平老先生即兴为记者吟诵的这首《桥农新歌》,正是我县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真实写照。


    201910302248112223_imhzGt3j.jpg

     

    70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始终坚持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始终坚持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熙湖大地农村处处丰收美景。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他们用奋斗和激情为祖国献上最好的生日礼物——农业丰收,农村美丽,农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在我县落地生根,一系列的试点示范在我县开花结果,太湖的农业迸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太湖的农村呈现出美美的景致和气象,太湖的农民收获了满满的成果和幸福。我们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接近现实。”太湖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辉自豪地说。


      六大转变发展歌


      “70年的太湖农业正在实现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产低效的传统作物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王辉如是说。

    201910302248112224_nOZrsz1E.jpg

     

     农业生产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201910302248112225_k9VOz4cg.jpg

     

    资料显示,解放初,全县耕地44.41万亩,人口35.14万人。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62040吨,单产水稻仅159.5公斤,小麦24公斤,油菜籽20公斤,棉花7.5公斤。2018年,全县总人口581221人,粮食总产量213465吨,单产533公斤,分别比1949增长2.44倍、2.34倍,油菜籽单产118.34公斤,增长4.9倍,棉花单产111.35公斤,增长13.84倍。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


    201910302248112226_3mH6XOFE.jpg


      而与1978年相比,我县农牧渔业总产值由6395万元,增长为42.8亿元,增长66 倍;水稻由14.12万吨增长为22.27万吨,增长58%;茶叶由1986年的295吨增长为2736吨,增长8.3 倍,茶园面积增长6.6倍;水果由1978年970亩增长为2.3万亩,增长24倍;生猪由16万头增长为57万头,家禽由55万羽增长为3200万羽,畜牧业产值位居全市第一;全县农机总动力由1985年的4.5万千瓦增长为32万千瓦,增长6倍。“四养六种”等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从优到强。


      增产增效促增收


     我县农业农村的发展,从来不乏自我革命革新的精神。


    201910302248112227_RZR0a8vc.jpg


      70年来,太湖县农业、农村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 “土改”“包产到户”“改革开放”过程。而每次农业技术革新与推广,都能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及产业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恢复并不断壮大,先后引进和示范推广杂交水稻、甘篮型油菜、温州蜜橘及无性系茶叶树苗杨梅、油桃、红心猕猴桃等农作物优良品种;一些诸如测土配方施肥、免耕栽培等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被大力推广而广泛应用。畜牧业积极示范推广良种及配套的技术,推动小黄牛、生猪、肉鸡产业的大发展。每一次大的技术推广都带来农业生产新的变化,甚至带来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201910302248122228_K0RgM4iU.jpg

     

    大批的种植、养殖大户源源不断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家庭农场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201910302248122229_gKc3zMUO.jpg

     

    仅2018年,全县在18个村推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耕地流转面积26.6万亩,流转率达 53 %。全县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66个,村级集体成员确认4.65万户,18.21万人,股份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4738.52万元。在36个村扩大“三变”改革试点,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60.23万元,3878户农户增收710.35万元,665户贫困户增收223万元。作为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落实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增值服务,为新型农业主体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70余万元,被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誉为农技人员增值服务模式的“太湖样板”。试点模式作为法律条文,被写进新修订的《农技推广法》,在全国推行。


      绿色发展富民忙


     产业融合“接二连三”,绿色发展助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品牌更优更响。


    201910302248122230_nt2MWhrz.jpg


      农业产业机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8亿元,增加值27.1亿元。粮食实收面积55.5万亩,总产达22.27万吨、产值5.63亿元,茶叶种植面积11.3万亩、总产2736吨、产值3.3亿元。蔬菜、水果、中药材、食用菌栽培等等特色种植实现产量、产值双增。全县出栏生猪57万头、家禽3200万只、牛1.85万头、羊3.2万只,禽蛋产量0.78万吨,肉类总产量8.89万吨,全年畜牧业总产值22.81亿元,水产品产量3.3万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0.65万亩,稻鸭共生1.2万亩,积极推广蔺草—稻连作模式,草稻连作850亩。重点发展虾-稻米、草-稻米、再生稻米建设,打造了“太湖大米”品牌粮食,提高种植效益。


    201910302248122231_d8nmS1bX.jpg


      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全县涌现农产品加工企业115家,规模以上企业49家,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8.2%。着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寺前镇获评中国美丽休闲镇;“万秀园”等8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15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被安庆市认定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积极创建“一村一品”,百里镇大竹村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寺前镇、刘畈乡乐盛村分别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寺前镇和天华镇黄镇村、大石乡田祥嘴村等8个乡、村获得省级“一村一品”。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2018年实现交易额5.8 亿元。


    201910302248122232_ICeXLxZr.jpg


      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4%、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太湖名优农产品亮相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百安县”和全国百家经销企业“双百”对接会,产品深受欢迎。


    201910302248132233_ojffWUG2.jpg


      现年43岁的黄继东,在上海艰辛创业有成后,回乡成立了太湖县黄土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投入资金近400万元,租赁土地1200亩,新建有机蔬菜基地10000平方米,工厂化育秧室600平方米,发展100亩瓜蒌种植、100亩鸭稻共生有机水稻种养基地,50亩生态散养土鸡场,20亩池塘,50亩葡萄采摘园,建成种养殖一体化生态家庭农场。年产瓜蒌籽近1.5万公斤、有机大米3万公斤、稻田鸭3000羽、土鸡6000万羽、土鹅1000羽、鹅蛋10000枚,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让黄土地“流金淌银”发家致富的梦想,分享了粮食丰产带来的喜悦,同时还带动了256户社员、其中贫困户30户靠土地实现了“再就业”,户均增收10000元以上。合作社先后荣获“市级示范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社”。荒芜多年的黄土地上焕发出发展产业的无限生机,农村干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激情充分涌流。通过实行土地向大户集中,实行集约经营,一大批农民将自家田地转租给种植大户后,彻底地从田地里“洗脚上岸”,不仅成了这些承包大户的“产业工人”,还一起抱团外出务工挣“外快”。他们一边照顾家人,坐享天伦之乐,一边在“自留地”里做出万元左右的文章来,真是其乐融融。


    201910302248132234_QJ6PtJrK.jpg


      资料显示,我县大力推进主导产业基地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生产,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力创名优品牌产品,截至去年,全县新认证“三品一标”经营单位42家,论证农产品118个,省名牌产品3个。“太湖小黄花鸡”被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天华谷尖”获国际茶博会首届斗茶大赛金奖,“景湖”被评为马德里国际商标,花亭湖鳙鱼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


      新村美景入画来


      深秋时节,走进小池镇银山村,碧水环村而过,秋野如沐春风,让人宛若置身独具特色、乡土浓郁的田园画卷。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新颖别致的文化长廊,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的崭新瓦房,村中央建起的休闲娱乐广场,路边墙角栽植好的常青树木,处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农家院落坐落在青山绿树之间,各家各户门前的通村道路被清扫的一尘不染,“文化墙” “文化广场” “农家书屋” “卫生室”等等这些带有现代文化符号的设施应有尽有……一个既保留着乡土味道,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村庄,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银山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最生动的彰显。


    201910302248142235_8QBobmpB.jpg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银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立保即兴把一段歌词改变成打油诗,吟诵银山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村子是花园,花园的日子比蜜甜;整洁的大路干净的房屋,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201910302248142236_kz9rxHX1.jpg


      银山村的美丽,只是我县近年来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通过村庄整治、文化场地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农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一个缩影。


    201910302248142237_y3V118Pt.jpg


      像银山村一样,近几年来,我县坚持聚焦农村产业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聚焦乡村治理,持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均衡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我县相继被被命名为国家森林氧吧和第二届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徐桥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弥陀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寺前镇被评为全省特色小镇,龙潭寨、蔡畈古民居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江塘乡大塘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13年以来,我县已累计投入资金4.35亿元,建成省级中心村51个、市级中心村10个、县级中心村80个,完成14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256个自然村整治,在建中心村45个(其中提升型19个)、自然村26个,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如火如荼,乡村环境面貌得以大幅改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得到加强,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幸福生活美起来


      从解决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到吃好、穿美、住优,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太湖农村巨变的70年,是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70年,是逐步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70年。最喜人的变化在乡村,农民幸福生活喜笑颜开。


    201910302248142238_CUITh3nu.jpg


      记者得来一份珍贵资料上显示,1955年是太湖县解放后农业生产力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最高一年。粮食总产达19667万斤,油料总产3011600斤,棉花总产310800斤,茶叶产511600斤,生猪发展到48000头,家禽每户平均6只。群众生活每人平均口粮440斤,食油3斤,肉类10斤,食盐20斤,红糖每人半均1.2斤。而据2018年底统计数据表明,我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78元、增长9.4%。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28元,增长10.4%,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年76岁的詹诗太老人家住弥陀镇真君村“幸福小区”。3年前,祖祖代代居住了190多年的老房子因突发山洪受损严重。村里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她家从海拔500多米的深山区搬迁下来,与其他17户贫困户一起集中安置,住进了新居。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乡亲们一致要求将小区命名为“幸福小区”。村里因户制宜引导他们通过技能培训,发展生态种养业、转移就业等,帮助他们在新村乐其居,兴其业,乡亲们有了稳定收入,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詹诗太老人逢人便说赶上了好时代,时常教育后人要知恩报恩。


    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已经成为我县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坚决打赢攻坚战,实现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的最强音。

    201910302248152239_69VUQfWG.jpg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目标与乡村振兴总要求有效衔接,全县上下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扎实实施“十大扶贫工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4年至2018年,全县完成50个贫困村出列,2.9万户10.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57%。今年,我县拟安排15226人脱贫、17个村出列,实现整县高质量摘帽。


    201910302248152240_mXL4sUjO.jpg

     

    大石乡西湖村姚屋组现年69岁的徐占先家庭,因为老伴长年生病背下了沉重的债务。一家5口人生活举步维艰。在党的扶贫政策关怀下,村里因户因人综合施策,他将6亩多田地全部流转给大户,年获得租金2000多元。同时,通过参加村环卫清洁、村产业基地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徐占先年获工资性收入6000元,孙子、孙女读书全部享受教育资助。儿子媳妇解决了后顾之忧后,一门心思在外务工,年收入超6万元。他家于2016年光荣脱贫了。说起现在的家庭生活,徐占先老人开心地说:“虽然我过去是贫困户,因为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家2016年顺利脱贫了。现在,村里又发展了瓜蒌、草鹅等产业,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村里还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让我在基地就业、在村里清理环境卫生,一年有6000元收入,相信以后我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我们贫困户打心里深深感谢党和政府。”(陈振伟  汪泽根 刘汉鹏)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
        财付通在线支付
        银联在线支付
        paypal在线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