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新闻频道

    发布投稿
    客服热线0556-4568989
  • 广告
  • 太湖: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

    2018-12-28 21:33:02

    来源:太湖通讯社

    阅读:12759

    评论:0

    举报

    [摘要] 12月25日,皖鄂边陲重镇弥陀,万人空巷。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在皖鄂交界的太湖县弥陀镇隆重举行。

    惠风扬古镇,边贸畅通衢。12月25日,皖鄂边陲重镇弥陀,万人空巷。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在皖鄂交界的太湖县弥陀镇隆重举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陈时彪,县政协副主席占卓夫,与来自湖北省蕲春县张塝、檀林、大同镇和英山县温泉镇、杨柳湾镇,本省宿松县陈汉乡、北浴乡,岳西县店前镇、冶溪镇以及太湖县等2省5县24个乡镇领导、客商、群众近3万人了见证了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盛况。

      上午9时58分许,陈时彪宣布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开幕。

      霎时,一阵铿锵激昂的《威风锣鼓》响彻开幕式现场,奏响了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主旋律。

    共建共享 边贸大交流

      弥陀镇地处皖鄂交界,属皖西南边陲商贸重镇,特定的地理区位,使弥陀镇成为皖鄂2省5县(太、宿、岳、英、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散地,辐射人口近30万。“逢5赶集”是弥陀镇的历史传统,延续了上百年,商贾云集,繁华热闹。村民们纷至沓来,拿出各种自产的山货,到集市上去卖。

      但是,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责任制后,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淘金”,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业、民间手工业被逐渐冷落,一度导致“逢五赶集”的边贸交流活动停滞。

      近年来,随着弥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金山银山”的渴望和乡愁文化理念的回归,一度冷静的边贸“赶集”又悄然升温,“搭建边贸赶集交流平台,把世界带进农村,把农村推向世界,让农民买世界、卖世界”,成为弥陀镇周边2省5县群众的热切期盼。


      今年初,弥陀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先后深入2省5县24个乡镇进行走访、调研,就举办“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加强省际、县际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广泛征求意见,决定积极顺应边界商家、群众意愿,在恢复百余年的“逢五赶集”边贸民俗文化节传统基础上,启动筹办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激活边界地区消费市场,扩大弥陀的影响力,与2省5县联手共建边贸市场,共享边贸繁荣,推动交界区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得到了2省5县商家及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截至2018年11月,边贸交易额达1亿多元。

      本次边贸文化旅游节得到了太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活动由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旅游委、县农委、县文化委、县商务局共同举办,弥陀镇党委、政府承办,县文联、县广播电视台、太湖通讯社、太湖县摄影家协会、太湖县诗词书画协会、弥陀商会协办,活动得到了湖北省蕲春县张塝镇、檀林镇、大同镇和英山县温泉镇、杨柳湾镇,本省宿松县陈汉乡、北浴乡、岳西县店前镇、冶溪镇及太湖县内15个乡镇倾情支持。

      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更是吸引了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和县内外自媒体关注的目光,新华社安徽分社、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庆日报、安徽网等媒体全面报道了边贸文化旅游节盛况。


      “我们就是要通过搭建边贸赶集这个平台,通过深入发掘和提炼,让边贸文化、赶集文化、乡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传统饮食文化等成为最具以弥陀为中心的皖鄂边界特色的文化底蕴,推进边界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边贸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打造永不落幕的大别山边贸文化旅游节,促进2省5县边界区域文化、经济共建、共享、共融、共赢。”弥陀镇党委书记马志龙如是说。


    共融共荣 乡愁是底色


      弥陀镇地处皖西南大别山区,因唐代贞观年间建有弥陀寺而得名。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曾孕育出清代正一品右常侍卿王恩培,清廉勤政的长江盐运史朱延熹,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爱国诗人、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朱湘等。这里山高水长,山峻林茂,钟灵毓秀,既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又是一片蕴藏着悠久文明的厚土,曾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文明小城镇”等荣誉称号。以弥陀为中心的皖鄂2省5县区域,更是楚汉文化、徽文化、红色文化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一方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边界商贸文化交流传统源远流长。

      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深挖弥陀及周边省、市县深厚历史文化魅力,以促进边贸文化旅游深度交流交融为主线,通过文艺表演、特色产品展销、旅游资源推介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皖鄂边贸文化旅游魅力。

      特别是在文艺演出中,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南词、民俗表演《挑花篮》、民乐合奏《浏阳河》、京剧《打虎上山》、黄越对唱梁祝《十八里相送》、舞蹈《采莲曲》、《风筝误》、川剧变脸、京剧《打虎上山》等一批精选优秀剧目纷纷亮相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看,情景剧《情系芭茅山》意蕴悠长,生动展现了山区广大劳动群众消灭巴茅山、建设万亩产业示范园、打造金山银山雄心壮志;听,小品《妹劝哥》向你讲述了一个贫困户哥哥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下,仍等、靠、要,不愿主动发展,经过妹妹耐心劝说,鼓励让他重拾生活信心,走出贫困的故事;赏,舞蹈《采莲曲》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向人们展现了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现代著名诗人朱湘这位才子的曼妙歌吟。黄梅歌《山野的风》,如同脚下质朴的泥土,散发出乡野的浓烈气息,山水的清凉韵味;快板《古镇弥陀新风尚》,表现了弥陀山区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迈进的信心决心……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激昂向上的动人旋律,接地气,醉乡愁,为人们奉献了一台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不仅充分展示了皖鄂边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边界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涤淘出的创造创新智慧,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边贸文化旅游节更是成了一场“赶集”盛宴,满足了人们视觉、味觉、听觉享受,商家、山民、村社纷纷拿出自家各种山珍、齐货,使出浑身招数、看家本领推介。

      来自河口村的80岁的张立和老人正挑着自己制作的斗笠,在集上叫卖着。“听说赶集,家人担心我的安全,不让我来。但我自己要来,人不能闲着,要活动活动,身体才硬朗。”他为政府举办这个活动树起大拇指:“只要到集上,想买买不到的买得到,想卖卖不掉的卖得掉。”而来自湖北黄梅的王老板挑着小货郎担,就像“百宝箱”,各种小针线、染色料、橡皮擦、小纽扣等应有尽有,满足了过往老少群众的需要。“听说弥陀镇办这个赶集节,我就来了,感到人气非常旺,生意好,上午已经卖了80多元。”王老板说。

      "135元”,记者循声看到来自安徽阜阳的怀敏的正在为顾客称红枣。平时在全国各地赶集的怀敏夫妻听说弥陀逢五赶集、檀林逢六赶集,一大早就来摆摊了,丈夫负责开车、推板车卖货,妻子负责摆摊卖货。她的摊位上山货多达摆着32种,今天已经卖了400多元……像怀敏一样,来自湖北英山县的梁明青和老公,开车来到弥陀赶集,摆了两个摊位卖服装,夫妻俩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热情招呼着过往顾客,半个上午就卖出去2000多元。“生意比往常好得多,希望要多举办这样的赶集活动。”梁明青乐呵呵地说。

      记者发现,很多摊位前都在醒目位置悬挂着微信二维码、支付宝标识,成为“赶集”新时尚。在一个土鸡蛋摊位前,围拢着许多妇人,一袋一袋的鸡蛋前,同样放着一个醒目的二维码标识。来自湖北檀林镇55岁严秀红,赶集20多年了,卖鸡蛋、鸭蛋也用上了微信、支付宝扫码,方便了客户。“今天卖了500多元鸡蛋,有一半的生意扫码支付,”严秀红说:“现在赶集赶上了好时代,我们生意人也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是?”

    开放搞活 发展高质量

      成功举办一届大型边贸文化旅游节,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成就的大展示,更是对一个地方包容开放程度、干部工作作风、市民文明素养、社会治理水平的大检阅。

      穿行于集市上,记者看到向阳大街、二环路上人头攒动,万人空巷,人流、车流川流不息却井然有序;手工艺展示、土特产、商品展销台前,叫卖声、吆喝声此长彼落,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彰显出文明的风范。

      在向阳街口,来自湖北檀林镇的陈年红夫妇正在紧张炸煎饼,香气四溢,吸引了几十个等待吃煎饼的乡亲,大伙儿都自觉排队,没有一个争抢。陈年红告诉记者,她家在菜市场边上开了“快餐小吃”店,自从镇里提倡“逢五赶集”后,每逢赶集就把快餐店“搬”到闹市区,生意比往年火红多了,今天上午10时已有1000多元入账了。陈年红一边热情招呼着过往的乡亲,一边邀请记者品尝她家的煎饼:“我家的煎饼面粉、馅子、调料、菜油,都是农家自家生产,绿色无污染,吃起来放心。这是我们做生意人的本分。”

      在不远处的十字街口,来自弥陀镇界岭村余湾组的70岁余昌雷老人正敲锣打鼓在集市上吆喝卖野生“何首乌”。余老平时骑电瓶车,敲锣打鼓吹喇叭,在湖北、安徽边界走村串乡忙“赶集”,叫卖自己制作的斗笠、扫帚等农业生产工具,一天能挣几十甚至一百多元。虽然孩子们出门在外打工,反对老人在外吃苦挣钱,但是老人闲不住。余老一边不停敲锣打鼓向乡亲们吆喝,一边乐不可支地告诉记者:“目前身体还行,能各忙各用,自给自足,就不能拖累孩子们。”“这不,今天也挣了200多块呢。”身边一位中年人连忙说:“老人家这种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他的话音刚落,就博得了周边群众的一阵掌声。这时候,不远处传来“嘭!”地一声,把记者的视线吸引到了一个爆米花摊位前。42岁余代胜夫妇是长林村因残致贫贫困户,夫妻俩奔走英山、蕲春、太湖周边“赶集”卖爆米花,靠发展产业,勤劳操持家,在去年光荣脱贫。当天上午,这对残疾人夫妇炸的爆米花3个小时就卖出了800多元。10元一袋,800元,意味着一上午夫妻同心,卖掉了80袋爆米花,这份艰辛执着值得我们敬佩!

      据弥陀镇镇长王西平介绍,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成果丰硕,共设展位500个,展出弥陀豆粑、弥陀生条、岳西翠兰等农特产品20大类400多个产品,当日交易额近2000万元。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打响边贸文化旅游节品牌,加快推进边贸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皖鄂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让文化旅游、边贸物流推动以弥陀为中心的边贸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在当天下午召开的皖鄂边界五县乡镇交流座谈会上,记者见证了来自皖鄂边界5县10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共同签订了《皖鄂边界五县乡镇商贸文化旅游社会治理合作框架协议书》,该协议开宗明义提出了要按照自愿参与和协商一致、政府主导的契约性合作与市场驱动的功能性合作相结合、多样性与渐进性相结合原则,建立联席会议、督促落实机制,在工业、农业、城镇建设、商贸流通、文化交流、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达到共谋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共同探索在多领域寻求各项事业共创共建的结合点,搭建携手并进的互动平台,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各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大弥陀,展示新弥陀,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集聚各方力量,砥砺前行。”镇党委书记马志龙满怀信心描绘着弥陀镇的新时代新向往:“我们将借力此次活动的有利平台,紧紧抓住经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弥陀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将边贸经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撬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全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弥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陈振伟 刘辉 见习记者 吴光磊 通讯员 叶飞 殷裕)


    人已打赏

        ×

        打赏支持

        打赏金额
        • 1元
        • 2元
        • 5元
        • 10元
        • 20元
        • 50元

        选择支付方式:

        打赏记录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共0条评论
        加载更多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支持~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

        打赏金额{{ds_num}}
        打赏最多不超过0元,打赏须知

        收银台

        订单总价0.00

        剩余支付时间:000000

        手机扫码支付

        使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

        余额(可用: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
        其他支付方式
        财付通在线支付
        银联在线支付
        paypal在线支付